东胜卫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胜卫的前身是辽金时期的东胜州,东胜卫即在原城遗址的基础上的建立的。
洪武二十五年随着捕鱼儿海战役结束之后,东至河套地区西至燕山北部,这一广阔的塞北地带北元势力暂时退出这里。
于是就在此年朱元璋下令在塞北地区建立卫所,河套这边的卫所就是东胜卫,燕山北部的卫所就是大宁卫。本来按照朱元璋设想的路线走下去长则百年短则数十年,随着塞北诸卫军户逐渐繁衍生息最终大明将会如同对云南、贵州、甘肃一样实控塞北。
但是很可惜还没过十年朱元璋的好大儿朱老四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了他好大孙的位置。靖难之役将整个华北的地区好不容易恢复的经济秩序全部给摧毁,本来塞北诸卫就严重依靠华北的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下发转移支付的地方自己日子都过不下去怎么还有钱粮供给塞外?!
再加上朱棣为了迁都北京在北直隶地区大兴土木近一步加深了北方百姓的负担,最后迁都北京之后跟着一起迁过去还有大量军队、宗室、勋贵、官员,这些人员的供给尚且供应不足需要南方的漕粮,更何况是去拿出多余的钱粮来支援塞北诸卫?!
于是就这种种原因之下朱棣最终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放弃塞北诸卫,将塞外卫所军户全部内迁往长城以内,从此之后明朝北方的边境线从塞外退到了长城,这也为后来明朝的一些军事失利埋下了伏笔。
在天子不守国门的时候明朝的边境线尚且在塞外,当天子守国门的时候明朝的边境线反而到了长城以内!有的时候还真不好怎么评价这天子守国门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明朝放弃塞北诸卫就两点原因,第一是靖难之役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基础在当时无力供养塞外卫所。当那只是一时的,等经济恢复之后一样可以继续在塞外设置卫所,在洪武初年的时候以明朝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在塞外设置卫所,之所以等到洪武末年就是考虑了北方经济尚未恢复的原因。
第二点也是导致塞外卫所最终放弃的原因,那就是明朝迁都到北京之后带去的军、民、官、吏、宗室、勋贵太多,导致北方钱粮供应京师都不够还需南方漕运。
这个原因不是暂时性的,只要明朝的都城是北京那么资源就会向京师倾斜,塞北诸卫就永远不会被恢复,大明的边境线就永远停留在长城以内。
说了那么多言归正传,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明朝在河套地区设置和废弃卫所的原因,笔者所讲只是其中之一。
从府谷到东胜卫有差不多四百多里地,但是实际路程远远不止这么远,黄河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区域不是都是平地河滩,有的河段是在峡谷和悬崖边上经过,遇到这种路段的时候王铁和高迎祥只得选择绕路走。
就这样王铁和高迎祥辗转反复一路向北走差不多走了十多天才走到东胜卫对岸的黄河边上。从方位上来讲东胜卫位于黄河东岸,王铁他们的位置在黄河的西岸,两个地方的植被差异也是非常的明显。
虽然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份草木开始枯萎,但还是可以看的出东岸的草原上植被较为茂盛,而在西岸这边地上就没有几棵草,有的土地都有一些沙化,王铁他们所处的这个地方在明代属于是大漠(即毛乌素)的边沿地区。
王铁和高迎祥之所以不到东岸去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套虏活动的不是很频繁,毕竟牧草又不旺盛总不能让牛羊马匹过来吃沙子吧?!
他们两和王嘉胤约定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如果他们两带着队伍踏过黄河冰面去往东胜卫十有八九要叫套虏给抢光,因为东胜卫城已经被套虏占据,现在又是冬天,在这附近聚集过冬的套虏部落可不在少数,王铁他们贸然过河跟羊入虎口没什么区别。
在黄河的西岸铁营和闯营并排在一起搭起了营寨,由于附近没有树木所以就没有扎栅栏用挖深壕沟所代替栅栏。王铁和高迎祥两部的营寨虽然是分开,但是壕沟却是连在一起的,两部人马齐上阵一天的时间就挖好了壕沟,这壕沟深越一丈宽两丈,这一不留神掉进去没人拉根本就起不来。
黄河东岸的套虏见西岸来了一群汉人也警惕了起来,因为这群汉人是一群武装集团个个手里都拿着家伙,要是一群空着手来的汉人他们早就上去把东西抢光了。
套虏在观察了铁、闯二营一阵阵之后发现这群汉人的武装力量也不咋地,火器基本上没看见、盔甲也没见着有几副。于是有的套虏部队就想打铁、闯二营的主意,当发现这群汉人营区外挖了深壕沟之后套虏们并没有立即对他们展开进攻而是准备从长计议。
铁营,王铁中军大帐中。
此时王铁的帅帐内坐满了铁、闯二营的高层人物,闯营那边有高迎祥的弟弟高迎恩以及侄子高一功,王铁这边是王经纬、周兵、杨英、赵胜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