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士大夫贵族们原来的私田要缴税,岂不是意见大了去了?当然有意见,而且反对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鲁宣公可不管你反对不反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个敢不服? 但是士大夫贵族们的反对也仅仅是一时间的,因为既然实施了初税亩,那井田制还有必要存在吗?没必要了,鲁宣公只要一纸命令:原本封赏给你们的井田,即公田,也就算给了你们,成为你们私田的一部分,这总成了吗? 也就是说,土地实现了私有化!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反正无论是原来的井田,还是后来自己开发出来的私田,都叫农田,都是属于个人的。以前的什么井田产量九分之一上交国家也不需要上交了,你一个大夫家族,拥有多少亩土地,就按一定的税率上交给国家得了。 至于收成高收成低,与国家无干,一看老天爷是否来个风调雨顺,二看你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否够水平。 那拥有田地的士大夫贵族们除了更好地守着祭祀之礼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家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一方面增加收成,另一方面继续开发土地。而这个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就是初税亩制度的积极效果之一。 那对于在土地上劳动着的人们呢?士大夫贵族们为了鼓励其生产积极性,当然也会采取一定的奖励政策,直到后来,终于出现了士大夫贵族们将自己的这些田地承包给农民,不再由家族出面组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而是由农民自己去组织耕作,秋后上交一定比例的收成。 这叫土地承包制,由此产生了地主阶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初税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私田开发,除了贵族阶级不断开发土地,有能力的平民也懂得开发啊。这些平民就从原来没有一寸土地,最后拥有一定的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平民的私有财产。而平民之间的互相关系,使这些私有财产通过某种形式进行交换,于是,有的平民的土地越来越多,最后跻身进入地主行列! 从此,对于土地的追求,就成了国家的直接需要。以前的战争,只是为了一个面子,为了一点礼仪,为了让对方服输认错。以后的战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而不是一个两个城邑! 国家的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不再是以城市这个点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一片片土地形成的区域存在,为了保护这些属于自己国家的区域,边境线的概念也就慢慢出现了。 对鲁国来讲,初税亩的推行,不但使鲁国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而且由于一大批本属于一些自由民甚至野人的私田,为测算缴税基数而需要重新测量登记,使他们顿时有了户口! 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季孙行父惊喜地发现,原来鲁国的人口远远不止原先在册人数了啊。原先登记着的是一百个数量级,其实现在早就超过了两百个数量级。 好处多了去了!于是,原先的反对声音慢慢消失了。 一大批有能力开发土地的自由民也得到了实惠,他们不但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还解决了户口问题,对国家的归属感也油然而生。国家的兵源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全国所有的土地,原本都是属于国君的,一代代国君将土地不断分封给了士大夫家族,但其土地所有权仍旧是国君的,自己仅留下自主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这就象周王室分封诸侯一样。 现在好了,在国家层面上承认这些土地归了私人,包括原来的井田以及大家自己开发出来的土地。国君手头自主经营管理的那部分土地半亩也没减少,除非今后继续封赏功臣,但极大地增加了税收,甚至增加了人口。要知道,人口那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拥有土地的士大夫贵族阶级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先的公田归了自己,开发出来的私田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表面上增加了原先私田不用缴税而在要缴税的损失, 有能力的贵族,通过收购、兼并、侵占等形式,使自己的家族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从属于土地上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这就加速了豪门地主的形成。用高大上一点的话讲,那就是地主阶级的形成。 地主阶级那是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概念,所以再高大上一点,就是这个初税亩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封建制的形成,又有再高大上的意义出来了,什么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关系向生产力相适应云云。 这些我们不探讨了,什么奴隶制封建制,研究来研究去甚至争论来争论去,那都是大人物们专业人士们研究的领域,咱就一句话,怎样对老百姓最有利,那就是好制度。 但现在,对鲁宣公来讲,国家急需要钱的问题,居然得到了解决,这就够了。 对季孙行父来讲,他的这一举措,使他本人迅速获得了民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甚至,他已经隐隐感觉到,包括季氏家族在内的各大家族,都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真正受到影响的,是表面上获得了直接好处即增加了收入的鲁国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