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皇帝同时做了两手安排,首先是安排钦差大臣到长江两岸巡查。调查地方上一些有影响的大势力,并且去亲自接见那些人。 这件事情可以做,但是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特是民间的一些意见。如果有的地方私人势力愿意出人员,那么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优惠条件,让这些人尽量能够心甘情愿,抽调人员加入新军。 另一方面也下旨给那位新上任的水军统领,让他现在暂时将组建新军的任务放一放,尽量将原先的水军拉出来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和一些地方上的势力接触,同时也分化拉拢原来的军中人员。 皇帝的这两个举措,其实是在走底层路线。 他已经看清楚了朝廷之中的的问题所在,想要从高层改变是很难的,唯一的破局之路就是底层。高层已经固化,而且全部都被那些权贵们把控住了各个部门。 反观底层则是存在诸多可能,这也是皇帝之前亲自选拔一批人才的原因。而且那也只是皇帝想要改变现状的一个开始,这次增加新军人数,也同样走了这个路子。 而且这时皇帝也想到了冷锋,认为这是将冷锋调入京城的一个好机会。 他对钦差大人也是下了一道秘旨,让他前往临江城的时候单独召见冷锋,并且将这道密旨传达给冷锋。 就在杨广的奏章呈上去十天之后,一支钦差队伍就从京城出发了。 虽然现在钦差大臣还没有到达临江城,但是洪山庄这边已经得到了消息,而且也知道此次钦差大臣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毕竟这事本身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且冷锋在京城的情报人员已经渗入到很多部门中去了,打探情报的能力比上次冷锋到京城时要高强太多。 冷锋之前在建康府拜见姜远志的时候,也从他那里听到了皇帝想要招自己入京的打算。 联系到此次钦差大臣的目的,冷锋隐隐觉得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件麻烦事,一旦处理不好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他发展的步伐。 冷锋发现诸多已经事情汇聚到一起,必须要一件一件的将其解决掉。,不然的话别说能不能快速发展了,就是现有的这番局面,都不一定能够保得住。 千头万绪汇聚到一起,冷锋觉得未来到一段时间又够自己忙碌的了。 最要紧的事情是把北方义军那边的情况处理好,这件事情他已经拖了很长一段时间。本来冷锋并不想和北方的义军有过多的交集,之所以拖着这么长时间没有见他们,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让对方知难而退。 但是现在看来,必须要自己出面解决这个问题了。不然的话,一直让他们惦记着,也不是一件是好事。 虽然以北方义军现在还无法对冷锋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义军当中还是有不少高手的。 特别是少帅背后的师门,一点也不弱于丐帮,甚至在整个江湖当中都是执牛耳的存在。如果他们真的要下定决心向自己捣乱的话,那么终究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于是在冷锋回到洪山庄后的第一件事情,就和冷无涯两人一同来到了临江城。 最近一段时间,杨广也一直在关注着冷锋的动静。不过以他的眼线,还无法发现冷锋的行踪,他一直以为冷锋是故意躲在洪山庄不见外人。 关于北方的义军和冷无涯之间的关系,杨广多多少少也是知道一些的。 而且他也知道,北方的义军已经盯上了冷锋在洪山庄的那些产业。甚至他还知道,北方的义军代表已经进入了临江城。 杨广之前和黄将军两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他们双方之间已经决定联合起来,在南北两个方面同时对冷锋施压。 本来这是两个没有多少瓜葛的势力,甚至双方之间还有仇怨,却因为冷锋的原因而联手合作。不得不说,这个世界上果然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杨广是想借用北方义军的力量,来限制冷锋的发展速度。他也知道北方义军的打算,不过杨广看问题的角度和北方的义军不同,他不认为冷锋会答应义军提出的那些条件。哪怕就算让冷锋交出秘方,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这并不妨碍杨广执行自己的计划,只要北方能给冷锋制造麻烦就好。如果义军能够出动高手,直接打击洪山庄的势力,这对杨广来说才是他最乐于看到的。 而北方的义军之所以选择和杨广合作,也是看中了杨广背后的势力。如果真的能像杨广所说的那样,他们在南方对于冷锋的产业进行全面的打击和围剿,那么冷锋在南方的商业行动必将是寸步难行。 这样会迫使冷无涯父子,不得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 这些人的打算是好的,但是却没有想到,一段时间下来对于冷锋这些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双方虽然达成了这项协议,但是大家各怀鬼胎,并没有拿出真正的诚意。双方都想利用对方,而自己坐等渔翁之利。 如果他们两家能够精诚合作,全力出手对付冷锋的话,就算冷锋现在已经拥有不俗的力量,也会感到万分棘手。不过可惜的是,这两方只可能在表面上勾肩搭背,绝对不可能掏心掏肺。 冷锋进入临江城的第一时间,也就被杨广得知了。 不过他也知道,冷锋父子此次和北方的义军之间不可能聊出什么好的结果来。如果他们有意向合作的话,早就应该坐下来谈一谈了,何必要等这么长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杨广的眼力劲还是非常可以的,至少比起北方的那些义军要明智许多。 这是冷锋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和北方的人接触,之前他也和那位黄将军见过几次,但是主要的事情都是关于购买粮食和物资的事宜。 在当初那件事上,冷锋的确为北方的义军出了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