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示下!” “刚刚的计划你已经听见了,朕要将朝鲜彻底收入大明疆土!” 崇祯背着手在东暖阁内慢慢踱着步子,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即刻起,你选派绝对心腹进入朝鲜,盯紧了朝鲜王室,必要的时候你……” “臣一定完成任务!” 李若涟看着皇帝比划的动作,心中猛的一凛,他彻底的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还有,朕亲征之前让你先停止对皮岛的动作,现在朕得胜归来,你可以继续动手了!” “臣明白!” 李若涟回应完后,抬头看了看王承恩:“劳烦王中官亲自到到门口看着,让侍卫退出三十米外,任何人不得靠近!” 待王承恩离去后,李若涟轻声道:“陛下,从归化城运回的察哈尔的书籍已经让翰林院、国子监、四夷馆的人在分开翻译和整理了, 按照目前进度,估摸着两个月内,那几本书就会被发现了,到时候孔……” “你办事,朕放心,按照计划来就是了!” “臣明白!” 看着离去的李若涟,崇祯轻笑了一下。 无论是朝鲜还是孔家,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的滴水不漏,两手准备。 安排完了这些后,崇祯又转头盯着地图。 “攻城、攻城,自古以来都是难度极大的事情,但对朕而言,似乎不算太难的事情!” 自语了几声后,看着王承恩:“大伴,传徐光启即刻进宫!” 半个时辰后,徐光启匆匆赶到:“臣火器研究院院长徐光启参见陛下!” “徐爱卿免礼!” 崇祯放下奏疏,轻声问道:“徐爱卿,顺药和横药,你们研究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我们试验了近百个配比,已经确定了十余个配比,还在调试中,最迟三个月就能圈出效果最好的配方!” “嗯,这个要抓紧!” 崇祯说完拿起龙案上的一张纸递了过去:“徐爱卿,朕这里有一样东西,你且看看,回到研究院尝试做一做!” “这是?” 看着纸上的图案,徐光启皱着眉头。 看着像是某种火炮类的,但外形实在太简单了,直直的一个圆筒,且炮管太短了,口径太粗了! 红夷大炮的口径目前是最大的,大概在十到二十厘米之间,可纸上的这个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厘米了。 按照他们的经验,炮弹的射程和炮管的长度、口径是息息相关的。 火炮的口径越大,铅弹也就越重,射程也就越远,威力自然就更大,但这是在一定范围内的。 炮管的长度和发射火药的填充、燃烧速度是有关系的。 可如此大的口径、炮管又如此的短,怎么看都不符合现有的设计。 “这东西就是简易版的红夷大炮,但发射的不是实弹,而是轰天雷,朕称之为飞雷炮!” 崇祯说着,拿起龙案上的一个带着小孔的竹筒,随即倒了些细沙子,而后又放了一个比管口稍小一些的木片,随后又放了小石子。 整个过程极为清晰,和火炮的发射过程类似。 但看的徐光启眉头紧皱。 这东西看着简单,但实则极为的……危险。 火炮用的是石弹或者铅弹,发射火药无法将这两样融化或者点燃,可皇帝刚刚说用来发射轰天雷,那玩意可是最怕火的。 搞不好,还没有发射出去,就在炮管里炸开了。 想想那种后果,徐光启就哆嗦了一下。 看着眉头紧皱的徐光启,崇祯也是轻轻的摇了摇头,没错,这个飞雷炮就是后世的没良心炮。 这东西看着简单,但在现在的技术下却和鸡肋差不多。 首先是射程不够,后世的战争中,也只能打出两百米左右。 现在的火药和那时的火药简直没法比,而且现在炮管打造方法和铁的质量更是没法和后世的比。 其次,轰天雷体形较大,气动外形不佳,飞行阻力很大,这就会造成精准度差,攻城可以不考虑这个,但射速很低,后世三分钟,现在估计更长。 综上两点,没良心炮能打出两百米就已经是表现良好了,想要纵深攻击,那就得将没良心炮更近的靠近城墙,这就是弓箭手和对方投石机的打击范围了。 第三,阵地上堆积着大量的轰天雷,万一发生殉爆,那可就完犊子了。 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炸膛,红夷大炮都能炸膛,更别提这种口径达到三十厘米的大炮了。 而且轰天雷还得手动点燃,不好估算落地时间,要是半空中炸了就没效果,落地还没炸,敌人能截断引线,依旧没效果。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也是他一直以来没有提这种简易没良心炮的主要原因了。 但现在这种情况,攻城只能找火器研究院来研究了。 实在研究不出来,那就用投石机好了,虽然也是缺陷一大堆,但总比没有的强。 “徐爱卿,这个飞雷炮你回去组织人好好研究,朕给你两个要求,第一,射程至少在两百米外,第二,炮管至少可以发射五次,总之越多越好!” “臣遵旨!” “另外,在不影响燧发枪等火器研制的情况下,扩大颗粒化火药的制作规模,日产至少要提到五百斤以上, 生产出来的火药,一成备用,一成做成定装弹药,两成做成掌心雷,两成做成燧发地雷,两成做成以前的轰天雷,剩余两成依据飞雷炮的尺寸做成轰天雷! 另外,普通火药每月做出两千个轰天雷。” 崇祯说完,看向王承恩:“大伴,一会儿陪徐院长去一趟户部,让户部尚书毕自严拨一百万两白银到火器研究院, 凡火器研究院所需材料,务必优先供给,他们搞不定的找内阁,内阁搞不定的告诉朕,朕亲自来督促!” “奴婢遵旨!” “一切的恐惧都是来源于火力不够,只要火力够,管你有几座城,直接炸成废墟!” 待两人离去后,崇祯自语了一声。 回到龙案后,提笔在宣纸上写了宗室和孔家,这是接下来的重点,解决了这两点,大明自身的病就好一半了,都是关乎大明未来稳定发展的源头。 局已经布下了,明天就是四月十五,也就是各地藩王接到圣旨的时候,就看他们怎么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