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一岛 清军豪格部在全歼了明军杨国柱、周元庆、刘邦域三部后,严格执行皇太极的命令,绕过松山城,冒着后路被断的风险,在松山城与塔山城之间设立一个巨大的埋伏圈。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锦州城和周边三座最重要的卫星城:松山、杏山和塔山。 锦州城位于小凌河畔,前面也介绍过,锦州是辽东入关的咽喉要道,城池因地势而建,城墙周围七里又五百七十三步,阔三丈五尺,护城河池深一丈二尺,城头上列装各类火炮数十门,城内驻军全部为祖家精锐,城内军民也都为祖家的家眷,因此看上去众志成城,只要城内还有余粮,就能守的下去。 问题是由于被长期围困,城内的火药和铳弹即将耗尽! 到时候城头的大炮和士兵手里的三眼铳将会成为摆设,光凭借冷兵器厮杀,城内明军没有太大的战斗信心,这对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多尔衮、济尔哈朗在前期围了祖大寿几个月,各种手段都用尽了,始终讨不得任何便宜,反而被祖大寿利用各种火器武器,杀伤了一定的将士。 如果不是皇太极前来,多尔衮的战果是败多胜少。 但是多尔衮也发现了锦州明军的火力越来越弱的特点。 锦州城南五里有乳峰山,乳峰山的西南方向就是松山城,相对于周边低地来说,松山城具备居高临下之势,而且水源充足,洪承畴将此地当作援军的大本营,是很有道理的。洪承畴统率着七大总兵官在松山的城内、城外扎营十余里,声势浩大。 松山的西南面三十里外是杏山城,杏山城的防守地利就没有那么好了,除了东面临海一带有坡度外,西面和北面几乎是一马平川之地,视野开阔。 洪承畴在此设置了杏山副将吕品奇带兵6800人在此防守,对于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悍将,洪承畴是非常信任的,才将自己的后路交给吕品奇来防守。 杏山城的主要作用就是掩护北面的松山城和南面十里外的笔架山,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笔架山孤悬于大海之中,更准确的说法它是一座小岛。 对于明军将领来说,此时没有水军优势的清军对它是无可奈何的,它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 明军在此地聚集了可供十四万人马所用三个月的粮草,被分为十二大堆,堆放在笔架山。 只是为了存放和领取粮草方便,由京城来的人才张若麒主张,明军在笔架山与大陆之间修筑了一道400步长、2步宽的狭窄石堤。 这也是这座要塞唯一的缺憾,虽然方便了物资的进出,但是也给笔架山的防守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当然明军并不是没有防备,在桥头堡的位置,按照地势地利,修筑有坚固的防御要塞,命令关宁军骁将王宪率兵两千在此地驻守。 而且因为杏山城与笔架山的距离仅十里,如果清军进攻笔架山要塞,那么杏山城内的明军就可以在后方袭击清军大阵之后,清军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所以按照大明方面的理解,把军粮物资放在笔架山也是很有道理的。 而笔架山的西北方、杏山城的西南面,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塔山,塔山的北、东面都是一马平川,东南面就是大海,西北面全是山区,这里是锦州通向宁远的咽喉地带,从宁远到锦州的必要关口,如果让清军得到塔山,那么锦州的后路陆路通道就将被基本堵死。 塔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明军在塔山一带汇聚了精兵一万四千人,关宁军的剩余精锐力量大都集中在此,以辽东巡抚丘民仰亲自坐镇,率领关宁军骁将张韬、佟翼圣、张鉴、于永绶、吴永录、周祜、窦濬、山永游击秦鼎、戴罪京营参将王之富九将,驻守塔山,可见明军对于塔山的重视程度足够高。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塔山距离笔架山的距离也仅仅只有十里,如果笔架山遭袭,明军可以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