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三月。 在李恪离开长安后不久,李世民就将房玄龄进封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行使宰辅之权。 虽然,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在朝中架空了李渊那一代的老臣,行使了宰辅的权利。 但是,毕竟没有正式的名号。 如今李世民正式加封他们为左、右仆射,这无疑是对他们能力的高度认可和对他们过往功绩的肯定。 而身为尚书右丞的魏征,则调任秘书监,负责整理典籍、参与朝政谋划以及为李世民提供明智的谏言。 与突厥连年的大雪灾不同,这几年的大唐也接二连三的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贞观二年的旱灾和蝗灾,便是对大唐的一次严峻考验。 这两场几乎一起而来的自然灾害,导致关中大地干裂,庄稼枯萎,蝗虫漫天飞舞。 关中大部分百姓们流离失所,齐聚长安。 若是按照历史原来轨迹,这两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大唐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关中百姓的流离失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不安,治安问题也会随之凸显。 大量的灾民涌入长安,给长安带来巨大压力,粮食供应紧张,物价飞涨。 除了引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还会饿死无数百姓。 但好在当时的长安城中,有着蜀王李恪的存在。 心生怜悯之心的李恪,不忍这么多大唐百姓遭受苦难。 使出了浑身解数,赈灾施粥,以工代赈,建造蓝田县。 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跨国购买粮食,以平息物价。 可以说,李恪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的救下了来到长安的那些灾民,也让整个长安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一时间,关中的百姓家中,都供起了李恪的长生牌,他们口口相传着李恪的善举,将他视为救星一般的存在。 正所谓命运无常,贞观三年,也就是今年,大唐再次爆发了旱灾。 只不过这一次,长安城中,已经没有了李恪的身影。 前往封地任职的他,自然无法帮助朝廷协助这次赈灾任务。 但好消息是,这一年的大唐恢复了不少的国力,朝廷在应对此次旱灾时,也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资源。 再加上,有了李恪上一次救灾的经验,朝廷此次应对旱灾更加从容有序。 因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决定借鉴李恪曾采取的以工代赈之法,组织大量灾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道路修缮等工作。 这样既为灾民提供了生计,又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 但有了李恪这个前面赈灾的榜样。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对这次赈灾之事蠢蠢欲动。 实在是李恪在救灾之后的声望,荣升之快,几乎可以说,比之太子李承乾也要更胜一筹。 这让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要知道作为太子,威望和地位,最好都要保持在皇帝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顺利继承大统。 但李恪的崛起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朝堂和百姓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虽然说,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非常的懂事,不愿留在长安,也没有流露出要跟他争夺东宫之位的意思。 但是,无论是朝堂之内,还是民间,总会有人时不时拿他与燕王李恪做对比。 而让太子李承乾心里很有压迫感的就是,在年前,也就是冬日皇室狩猎的时候。 在他与魏王李泰比试射箭的时候,因为地震的原因,差点误伤到父皇李世民。 李承乾觉得,他必须在这次赈灾中有所作为,展现出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担当。 唯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在房玄龄与杜如晦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付这次旱灾的时候。 还不等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一行朝廷上的大佬,推荐这次赈灾的人手。 太子李承乾就站了出来,朝李世民拱手道。 “父皇,儿臣身为太子,也想为这次受灾的百姓做些事情,希望父皇将此次赈灾之事,交由儿臣。” 面对突然出列的李承乾,李世民一脸欣赏的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之色,然心中亦有几分疑虑。 毕竟,上次赈灾施粥的时候,想着锻炼一下这三个儿子,让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魏王李泰这三个儿子,一人负责一处施粥地点。 最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表现平平,只有那个满脑子鬼点子的李恪完成了任务。 眼下赈灾救命,虽然,自己现在的物资和底蕴,比起去年要好上很多。 但李世民仍对李承乾此次主动请缨有些担忧。 毕竟赈灾之事关系重大,关乎百姓生死与国家稳定。 李承乾见李世民未立刻应允,又急切道。 “父皇,儿臣深知此次旱灾之严峻,亦明白百姓之疾苦。儿臣定当不辱使命,以实际行动回报父皇之信任与百姓之期望。” 听到太子李承乾的话,朝堂之上众臣顿时议论纷纷。 纷纷赞赏太子李承乾有担当、有仁心。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心中暗自思索。 长孙无忌则微微皱眉,担忧李承乾经验不足,难以胜任如此重任。 但见李承乾态度坚决,又不好当面反驳。 良久,还是房玄龄率先开口道:“陛下,太子殿下既然有此决心,实乃百姓之福,陛下之福。再则此次旱灾虽严峻,但以太子之才能,想必不是问题,更何况,亲自参与政事,对其太子的成长以及国家稳定都大有益处,因此,臣等愿全力辅佐太子殿下,确保赈灾工作顺利进行。” 杜如晦也点头道:“陛下,以工代赈之法已有先例,如今太子殿下主动请缨,可给予其机会。臣等定当协助太子殿下,将此次赈灾之事办好。” 见到自己最为得力的两位大臣,都表示赞同。 李世民心中的疑虑稍减,但仍未完全放下。 他微微沉吟,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长孙无忌身上,问道:“辅机,你意下如何?”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询问自己,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有此担当,臣自然是支持的。” 但下一句话,又话锋一转,继续道。 “然臣担忧太子殿下年轻气盛,经验不足,在赈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还需谨慎行事,多派得力之人从旁协助,确保万无一失。”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已有决断。 他看向李承乾,刚准备开口,就听见一道带着微微变声期的声音响起。 “父皇,儿臣以为太子皇兄此次主动请缨,实乃大义之举。儿臣虽不才,愿协助皇兄一同为百姓赈灾,为父皇分忧。” 众人望去,原来是魏王李泰站了出来。 这时候的李泰,身高也长了不少,但腰围也胖了一大圈。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世民从小宠坏的缘故,性格比较骄纵自负。 总想在一些方面压住他上面的两位哥哥。 去年的冬季狩猎,就想压住李恪,后来见李恪出手救了他和李世民。 那场比赛也不了了之,为了挽回颜面,又提出射箭比赛。 可惜,最后又让李恪出了一回风头。 这次看见大哥太子李承乾主动请缨负责赈灾之事,李泰心中又涌起了争强好胜之心。 这时候的李泰,还没有对太子之位产生强烈的觊觎之心,但他那争强好胜的性格却驱使着他在这次赈灾中一定要有所作为。 他渴望得到李世民的赞赏和群臣的认可,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逊色于两位兄长。 历史上明确记载了,李世民十分宠爱李泰,已经到了一日不见就非常想念的地步。 据历史记载,李泰因为身体太胖了,李世民担心他去朝会很困难,于是,特许李泰乘坐轿子去上朝,对魏王泰的宠溺可见一斑。 这样的恩宠,不仅让太子李承乾和其余诸皇子羡慕嫉妒,更是让朝中大臣们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一见到李泰请旨,李世民的脸上,就露出非常欣慰的表情。 对于李泰积极为百姓做事的态度。 尤其是主动站出来协助大哥李承乾,这让李世民心中的欣慰之情愈发浓郁。 他微微点头,开口道:“青雀你有此心意,父皇深感欣慰。只是此次赈灾不同以往,责任重大,你现在年纪还小,就不要吃这个苦了,就留在宫中好好读书行不行?” 台下群臣看到李世民这一次没有直接答应魏王李泰的请求,顿时全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纷纷以为李世民终于是转性了,不再那般毫无节制地宠溺魏王李泰。 可惜,他们还是太小看了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 只见李泰一听李世民的话,立刻露出委屈的神情,上前一步再次恳请道。 “父皇,儿臣虽年少,却也有报国之心、爱民之意。儿臣也想为大唐的百姓出一份力。恳请父皇准许儿臣参与此次赈灾。” 说完,李泰就朝着李世民作揖行礼,抬起个大脑袋,眼巴巴地看着李世民,眼神中满是期待。 见到这一幕,李承乾心中暗叫不好。 要知道这一次他主动担下赈灾的事,就是想要刷刷声望。 若李泰参与进来,他在赈灾中的主导权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李泰那争强好胜的性子,说不定还会带来诸多麻烦。 只不过,他身为太子,又是大哥的身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又不好反对。 不然,恐怕还会落下一个不容兄弟、没有容人之量的坏名声。 所以,李承乾也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满,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平静。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皆看出了局势的微妙变化。 他们眼神看向李泰,不明白这件事他为什么要掺和进来。 人家太子李承乾乃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此次主动请缨赈灾,参与政事,历练,积攒声望乃是应有之意。 而你李泰作为魏王,一介亲王,虽受宠却也应明白自己的位置,这般贸然插手,实在令人费解。 但眼见魏王李泰一心想要帮助百姓,一副拳拳爱民之心,也不容打击。 再则,人家皇上还没有说话,你就急着下场反对,也未免显得过于急躁和不懂分寸。 所以,他们也安静的保持沉默。 不出所料,在李世民看到李泰那殷切的眼神后,心中一软,刚刚的坚持瞬间有些动摇起来。 他微微叹了口气,目光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他深知此次赈灾责任重大,李泰年纪尚小,经验不足,参与其中确实存在风险。 另一方面,他又不忍拒绝李泰的一片赤诚之心。 李世民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泰儿,你既有此心,朕便允了你。但你需牢记,此次赈灾务必听从你太子皇兄与诸位大臣的安排,不可擅自行动。若有差错,朕定不轻饶。” 李泰大喜,连忙跪地谢恩:“儿臣定当谨遵父皇教诲,全力以赴协助太子皇兄,为百姓谋福祉。” 李承乾在一旁,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接受。 他明白,以父皇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程度,就算他此时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济于事。 他唯有暗自祈祷,希望在赈灾的过程中,除了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防范李泰可能带来的麻烦。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上前一步,拱手向李世民说道:“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与四弟齐心协力,办好此次赈灾之事。” 说罢,他转头看向李泰,眼神中虽有一丝复杂,但仍尽量露出和善的神情。 “四弟,此次赈灾,我们当以百姓福祉为重,共同为大唐尽力。” 李泰闻言,也连忙应道:“皇兄所言极是,青雀自当听从皇兄安排。” 然而,别看李泰表面上答应的爽快。 但他心中却已经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盘算,想着如何在赈灾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争取更多的赞誉和关注。 眼见,赈灾这件大事已经敲定,李世民也是脸色一松,就准备挥手退朝。 谁知这时候,代州都督张公谨再次走出了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