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寒郡的日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2022.9.18)

更新一下书架,变成武库吧。损益万枢,竭世运机;胸藏万卷,充盈如库。(来自三国杀杜预台词)人生差不多三万天,又花一天读一本书,其实人生很短呵!天天读书,每天读一本,也不过只能藏三个库吧!不过似乎值得读的书,不超千本。得得,不扯那些没用的,且看实战。 其实我认为自己是不需要学怎么读完一本书的,但一来这是图书馆的1,二来有幸在三楼的角落碰到了,学习一下也无妨。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如何追上女神应该是相同的,读书读得多了,自然也就不用拘泥于技巧和公式了,……多了……,也就脱单了是吧。 当提到阅读的快慢的时候,我立刻联想起我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书籍是是怎样阅读的。文学类速度适中,新闻类可能会快些,工科理科自然很慢,要反复推敲,记录验算。但是想要把一本书吃透很难,有时候也不必吃透,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我的策略,我觉得把书吃透怪怪的,就像把花摘下来捏死一样,为什么只是简简单单欣赏它的美呢?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会成为理解的阻碍,这是没错的。相比之下,少胜多。 当我们对一些信息过于依赖,是不是会停止对世界的探索,而是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就会接受什么?可我们探索,是否是从巨人的肩膀上跳了下来,得不偿失。 我觉得有时候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种自诩吧!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很少有机会能创造一些知识,所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说躺在巨人的肩膀上,趴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们以什么方式接收信息,怎么产生信息似乎就变得无所谓了,阴因为我们本身就无所谓。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无所谓,小丑是我自己。 阅读,是把模糊的东西变成清楚的东西,而留下的,不是变得清楚的东西,而是它是怎么变清楚的轨迹。因为一个事物本身是清楚的,你可以从通彻的人那里直接接收,但你只是知道了概念,不知其所以然。从混沌变清晰,才叫阅读。否则可以叫背诵,或者走马观花。当然,接受信息肯定是阅读的一部分,但只接受不思考,就与书架无异了。 有点像密码与密码本,书是密码本身,想要解码,那就要把文字量再扩充十几倍,几十倍,否则文字在那里放着,毫无意义。只有被编译的文字,才能被执行。执行是目的,知识只是手段,很难成为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只能引导你,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活力。天行的常理,也在于此。 我突然回溯其我的童年,哦,不可一世。怎么说也不好说,手心的蔷薇,刺伤而不自觉?当我回忆时,我便不是我自己,我是带着新的东西,以冲一冲,吃柿子不能总捡软的来。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秉烛夜读的人仍然保持清醒?我的脑袋里有一点点模糊的答案,说不清,那本书是怎么说的呢?一个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句话真的是直接打了我一个嘴巴呵!但可能我不通常,我保留混沌,因为我可以立马组织句子来解答我为什么保持精神,只是不愿在这里写,跑题了。(希望不是强行解释)我确实在写感想,以便更好地理解书本,这点我赞同。我看书一般不做标记,想再看的写出来,一般不看第二遍,而看第二遍也不会因为画线部分而失去分析其他句子的机会,有了新的感悟就再写好了,覆盖掉,而不是朝花夕拾。 无论一个东西有多荒诞不经,它的大部分内核或者底层逻辑都是不变的,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无论干什么,打基础与反复练习是不可跳过的步骤。 给小说做分类吗?看出它的弦外之音,以便抗拒一些东西输进脑子吗?也可吧!但是如果完全不做点功课有些东西就享受不了了,不过但看小说的故事,也有很大的收获,这个因人而异,读书有收获就可。 我总感觉自己一眼就能看出书的好坏呢?或许是错觉吧。不,是看出这本书对于我自己的价值,毕竟人与人的性格,爱好,专业不一样,所选择的书籍也是不一样的,书本身几乎没有好坏之分。 书的骨架嘛!这确实对自己有些用处,写骨架之前得学会怎么观骨架。层次很烂就很难阅读啊!这点超级超级重要。我们可以用时间线展开故事,但是这个骨架怎么搭建呢?或许心里要先有几个主旨,写下来。一个小说创作过程产生的的文字,要比小说本身的文字,多出几倍来。修改则是后话了,现在完全没有能力修改。等写得多了,或许会有灵感。 但是不必要那么害怕,因为在以后,会经常写骨架出来让别人看,而不是等着别人发现骨架,骨架的重要性上来了之后,似乎找骨架便得没那么难,可是不会找骨架就不会写骨架,矛盾。 我学到了新的规则,那要不要顺便更新一下自己呢?很难,从收拾房间开始吧! 嗯,为了自己的好处,减少不必要的用眼是必要的。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来。 毕竟写作与白嫖别的劳动成果还是不一样的,与其叫这本书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如把它当做如何写好一本书,这两种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 先找到一个接口,为以后的调用做准备,目前还用不到,可能以后也用不到了吧!感觉西院图书馆还有自己想看的书,过几天再去吧!顺便把南湖的也刷一刷。 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应该是自然为之,如果是刻意为之,那就太累了,玻璃会碎,手会痛,那就放手吧! 无论在哪个角落,我都可以轻易地发现很多很多自己不懂得地方,这该如何是好呢?也就如上边说的,别刻意,若是强求,不如放手。总有几款适合自己的,贪多嚼不烂。 总感觉读书像是打疫苗,不为积累抗体,只为积累一些模糊但又十分确切的记忆而已。 要把心灵与眼睛打开,把嘴闭上。嗯,我赞同这句话,之后我自己的话也少了很多,但是有时话也很多,怎么说呢?接收信息要闭嘴,分析问题就可以用嘴巴辅助分析了。 当学得东西多了以后,我们就几乎不批评别人了,要知道一切都有可取之处,我们会用疑问来提出观点,等待着疑惑被解答,这就足矣,不必争论是非对错,没有意义。 不过无论是什么,我都没有全盘接收的习惯,人必须有一定的批判性,倒不是因为内容是错的,而是因为有些内容还不够好,还不够新。 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有着成为好老师的潜质,然而在效果上并不普适,因为他更趋向于适合自己。 一般经验可以削弱人的很多焦虑,比如,你在培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它的基因里,就自然而然地存放着大量人类共享的基本经验,可以称这些经验为本能。仅仅以本能作为基础的人类已经比任何一种电子设备强大,我们的培养,只是在修剪,引导,甚至是令其自然发育而已。故然,焦虑会被削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 while(1) { ……… } 不要尝试背字典,即便这很牛,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对绝大多数人,不合适。 书呆子,你是在说我吗?哈哈哈哈! 其实学会了字典的使用方法,并拥有一本字典,就相当于近似地背下了整本字典。所以我们的视野已经从我们记住了什么,变成了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似乎也很难被我们发现。正如上文所说,过多的信息量已经开始阻止我们了解整个世界了。 相同的东西,有的人觉得它复杂,有的人觉得它就是被封装好的黑匣子,有的人则完全看不见它。但世界不会因为人的观察而改变,(薛定谔的猫?)当然,也很难说。 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只有通过阅读一本书才能完全解开。 有些时候,我们会讨厌坐在我们傍边一直抖腿的人,越看越不顺眼,这居然是人之常情,看来人性本恶啊!于是我故意抖腿,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感觉讨厌我的人增加了。所以抖不抖腿无伤大雅,要是看不惯你就不看就可以了。 似乎有些东西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不能发育起来,而如果看起来发育成熟了,可能是因为它不再纯粹。 请不要再给我推荐什么读物了,我总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它们很好应该是主观的,我读完之后只觉得喇嗓子,可能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吧!亦或是时空与文化跨度太大,自己接受不了。 每个人想要阅读的书籍不应该是一样的,我会更乐意读自己文化下的作品,就像熟肉更容易被吸收一样,没必要谄媚,好而不懂,不如不看。不好而懂,收获说不定会更大。读书之后,书自然变成好书,而什么是好书,读之前,自己是下不了定义的,别人的定义或推荐,只建立在别人的阅读之上,梨好不好吃,得自己慢慢品。 诗的美感在韵律上,除了韵律,就在自然哲理上,除了哲理,就在景致上,除了景致,就在爱情(其他情感)上,我认为它们不分前后,只是诗每有上面的一项,美感便会上升一分。诗基于文化,所以很难理解外国的诗也是自然的,不理解就不装做自己理解了,它很美,只是我很难加载出欣赏它的手段。不过诗确实像酒,越久远就越香浓。 阅读会生成区别于书本身和读者本身的新的东西,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更新并塑造自己,而有时,写作也是审视并更新自己的手段之一。 如果我们在接受新闻的时候还要考虑它的真实性,那我们对世界发展的感知里就是一种错觉了,我们活在自己构建的傲慢与偏见之下,除此之外,我们无处藏身。既然如此,何必纠结呢?只要想办法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脑袋就无欲无求罢。 各个学科都在专业化,这样是否在加门槛呢?加门槛是没有错,但是加门槛是为了让问题对于少部分人更清晰,而让另外大部分人无法接近,那为什么设立这个门槛呢?是为了让不感兴趣的人,不想了解事实又喜欢多管闲事的人离这个圈子远一点,正解。 所以数学里有个很好的概念,你真的不用怀疑一些事物的真实性,因为不必。想要证明时,想想现代老师的话,莫须,有。与其纠结其是否真实,其实可以纠结纠结它的原理啦,怎么应对啊,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有什么收益之类的。 学着用赤子之心看问题,表面上把问题复杂化,而实际上似乎又把问题变得简单。 有时候真的是试图去改变啊!绞尽脑汁啊!威逼利诱,斜坡,恳求,大喊,最后都无济于事。相反,他是什么,他就会是什么,外界的影响真的有用吗?这个问题我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外界确实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程度与效果真的有待考察。 要学会舍弃,既然两种事物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没必要全做了。变得简单,变得更简单。 有时候觉得规则不是用来执行的,而不能做任何约束手段,可以给下限,但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培养出来的男孩子很难有女朋友,是吧。 寄! 哼哼!回归正题呵!这本书讲了如何阅读各个种类的书籍,对它们进行了介绍,通过介绍,我反而明确了什么书是自己不想读的,什么书更适合自己,怎么阅读的话,嘿嘿,你是在教我做事吗? 索引很重要,这我知道,但如何把它做好着实不易。不易之事,多花心思,反复推敲,不可草草了事。 看来我目前的战略在搜集资料,先把手里的工作处理完吧!唉不知道精力够不够,不够咱也不强求。发展总不是一蹴而就的,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好手段。 没有永恒的事,面对磨损,请坦然。 书会伴随自己,随自己的成长而成长。那样的书,请珍惜,那样的书未必是书,也可以是一个人。 那个人……

人气小说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