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阁老啊,高拱走了,想必你心中感慨颇多……”冯保率先开口。</p>
张居正沉默片刻,轻叹一声:“肃卿一生,波澜壮阔,曾与我引为知己,如今他这般离去,心中自是复杂。”</p>
冯保听着张居正的话,沉思片刻,实际上冯保是记恨高拱的,虽然后来,皇帝陛下有意将二人矛盾淡化,但两人的嫌隙,又岂能这么容易抹平。</p>
“高拱此人,生前与我也多有嫌隙,然如今他已去,那些过往恩怨倒也似云烟消散,阁老啊,我们皆已到知天命之年,高拱的死,让我不禁想到生死之事,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谁又能预料明日之事呢?”</p>
听着冯保的话,张居正沉默片刻,而后忽然停下脚步,冯保还不自知,朝前面又走了数步,看到张居正停下之后,他也停了下来,而后回头看向张居正,脸上带着些许疑惑……</p>
“冯公公,此番陛下召我前去,是为了内阁人选呢,还是想询问我,谁能坐镇中枢,主持开海之事……”</p>
听着张居正的询问,冯保苦笑一声:“不知,可能是为了问阁老内阁的增补人选,也有可能是因为开海之事,陛下圣心,当奴婢的不敢胡乱猜测啊………”</p>
张居正点了点头,心中已经跟明镜一般了。</p>
高拱的去世,实际上对张居正与冯保,两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高拱在内阁的时候,曾几何时,陛下一点都不反对冯保与张居正走的近,甚至,还有意促动,可此时,高拱不在内阁,阁中又要再添,张学敏,申时行二人,内阁渐渐的变成了张居正的一言堂。</p>
而能卡内阁脖子,拥有批红,退回权的司礼监在这个时候,便显得极为敏感了……</p>
而此番张居正询问,冯保的回答,已是表明了他做好了选择……</p>
张居正听完冯保的话后,继续抬步朝前走去。</p>
实际上,张居正,冯保两人都清楚,此时皇帝陛下召见张居正,两者皆有,张居正询问冯保,是一个试探,而冯保同样也只能给张居正一个答案。</p>
进入乾清宫,张居正恭敬行礼。</p>
朱翊钧让张居正起身,并命人赐座,等到张居正坐下后,朱翊钧才缓缓开口说道:“朕记事情早,多年前,父皇与朕一同坐在这里,高卿,就坐在张老师的位置上……转眼间,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朕也长大了,前些时日,朕的母后,还想着在今年给朕选秀呢……</p>
</p>
“哎,有的时候,朕啊,也多是感概,时间啊,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啊,就很难在把他拴住……”</p>
乾清宫中的冯保,张居正两人听着皇帝陛下的这个比喻,都有些许的惊讶……比喻恰当,但是否有些粗俗,不像帝王说出口的话呢,这么邪门的话,跟谁学的,徐渭,这家伙不是去南京了吗。</p>
“高文襄公病逝,朕非常悲痛……”</p>
“他可是父皇留给朕的顾命大臣啊……”</p>
张居正微微颔首,沉声道:“陛下,生死之事,乃自然之理。人之一生,犹如沧海一粟,虽有长短之分,却终有尽时。文襄公一生为朝廷殚精竭虑,得穆宗皇帝,陛下得信任,虽已离去,但已有万世之名,不枉此生……”</p>
朱翊钧微微点头,又问道:“这世间,可有先贤之言,能道尽这世间生死之理?”</p>
张居正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陛下,庄子曾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本就相互依存,循环往复,自然之理……”</p>
朱翊钧听完张居正的话后,点了点头,沉默片刻:“文襄公之事,暂且不谈,如今内阁需增阁臣,张老师可有人选。”</p>
“陛下,张学颜与申时行,可入阁填补……”张居正说完之后,略略停顿,却不见皇帝陛下言语,而后,张居正继续说道:“陛下,张学颜为官清廉,在户部任上,对财政之事处理得当,有济世之才。申时行沉稳内敛,于吏部左侍郎之位上,公正严明,善识人才。此二人皆为能臣,可入内阁,为陛下分忧。”</p>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