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就怕三位领军主将对自己不熟悉,所以将墨家、端木仲敖、符溪潇等为方便行程,而关照沿线的信件一并呈上,以证实自己身份不伪。 章蟜、儿良、淳于浩三人见了这些物件,对卫鞅的身份有了大概了解,对于公子早年结交的这位人物,三人还是不敢怠慢,连忙请入帐中。 卫鞅进入帐中,一鼻子就闻到了南郑蒸馏美酒的清香,看到了杯盘狼藉的宴席。当下冷哼两声,毫不客气地开言道: “三位将军好雅兴,敌军将遁,战机即逝,安得醇酒下喉,炙肉入口,享此逍遥哉?” 淳于浩此时喝得正在兴头之上,一听这位素未谋面的卫鞅,既不行礼相见,也不自我介绍,开口就指责三军主将,不由得不勃然大怒。 “竖子何来,安敢乱言兵事?” 章蟜见卫鞅如此失礼,也是老大不痛快,但是他城府较深,硬生生按捺住了自己的不快,而是挑衅性地继续端起一盏酒,咕咚一声就灌了下去。 倒是儿良,虽说年纪最幼,但深知公子看重的人,必有过人之处,不可轻易怠慢。 于是儿良不怒反喜,笑盈盈地起身相迎:“卫先生南来,舟车劳顿,儿良这厢有礼了。” 卫鞅一点也不领情,径直走到帐中挂着的行军舆图之前,手指图上地形道: “巴军已无斗志,不日即将退兵。若巴军退守宕渠、背倚华银,三位将军,请问如何破之?” 卫鞅一语,立即将三位领军之将的酒惊醒了大半,儿良率先走向舆图,察看形势,淳于浩和章蟜也立即起身上来。 儿良率先拱手问道:“卫先生,以何判断,巴军即将退兵?” 卫鞅道:“鞅沿水前来,见巴军在对岸广筑营垒,然其垒少用木石,多用沙砾,此虚设之景,而非实战之垒也。故鞅以为,巴军筑垒为假,后撤为真。” 淳于浩不服:“先生,巴军退则退矣,何苦劳神费力,筑此长垒?” 卫鞅道:“兵者,诡道也。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巴军若退,我军宁不掩杀乎?筑垒乃虚防,撤守乃为实!” 章蟜也听出了其中的门道,情知如果巴军撤退,将导致大好战机顿失,非常不利于歼灭敌军。 他看了看舆图:“蟜欲连夜起兵,从嘉陵上下游渡河,对巴军形成夹击之势,先生以为如何?” 卫鞅道:“将军将兵几何?” 这时,章蟜才想起要向这位卫鞅先生自我介绍一下:“先生,在下章蟜,公子驾前领军之将,目前所属‘蟜军’,有精兵三万。” 他转而指向儿良:“这位,儿良将军,所属‘良军“,亦有精锐三万……” 淳于浩见卫鞅一针见血,指出战场形势变化,心底也由刚才的不快变为尊敬,于是不用章蟜,自我介绍道: “先生有礼,在下淳于浩,公子驾前领军之将,统领水师“浩军”,计有战船五百,民船五百,水卒一万余人。” 卫鞅抱圈一周:“三位将军大名,鞅一路之上,早有耳闻。今战事紧急,恕鞅不与三位寒暄。” 三人诺诺称是。 卫鞅道:“淳于将军水卒,可上岸陆战者不多。我军六万,对决巴军六万,可有胜算?” “这……”三将互视一眼,俱不能答。 卫鞅继续道:“鞅在南郑时,在端木长史处也曾见识我军先进装备,有利器护身,或可以一敌二。然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恐战损亦多啊!” 儿良追问道:“先生既心怀大才,还望不吝赐教,良等三人,愿闻先生高见。” 卫鞅道:“鞅不才,随先师学艺之时,曾遍阅天下图舆。在魏相府时,也曾博览群书,对巴蜀形胜,略有知晓。” 他再次走到行军舆图面前,指着高高隆起的华银山一线道:“巴军若退守华银、宕渠一线,据险而守,则我军欲攻,难十倍矣。” “故为今之计,攻敌之所恃,断敌之退路,则巴军不战而败。” 儿良心中雪亮:“先生之意,是要攻取宕渠、占据华银?” 卫鞅纠正道:“确言之,当行奇袭。夫宕渠,巴之坚城;华银,纵横六百里,强攻必不易下,奇袭方可奏效。” 章蟜眯着眼睛看着舆图,开言道:“诚如先生所言,华银六百里,我军如何攻之,如何守之?” 卫鞅指着舆图道:“鞅在师尊处所阅之图,华银山当有一通天峡谷,号称‘一线天’,乃华银入巴之险要,攻之可一人守关,万人不入。然此图无有标示,请章将军核实。” 章蟜立即下令,派人立即前往充国国君处查阅当地地图,尽快确定“一线天”的位置和相关地形。 卫鞅这一番指点,彻底将三位将军从梦中点醒,三人齐齐向卫鞅敬酒:“先生,请满饮此盏。” 卫鞅大事已了,又展示了一把自己的才能,也颇为得意,于是端酒与三将共饮。 不一会儿,军卒从充国国君处取得更精准的舆图,果然标有一线天的位置。并且还带回了充国几位熟悉此道的向导。 当下,章蟜命人撤去宴席,立即部署奇袭宕渠、封锁华银的军机。 经过四人一番商议,初步制定了作战计划: 一、由淳于浩率领“浩军”,连续在沿嘉陵水沿岸发动袭扰,可组织“水师陆战队”在局部实施登陆战,但一击必退。 主要战术目标有两个:一是拖住巴军,使巴军不得迅速抽身撤退;二造成大军即将突破巴军防线的假象,吸引巴军主力防守,掩护“蟜军”和“良机”的秘密行动痕迹。 二,由章蟜亲率五千精锐“蟜军”,从北路疾进,目标伺机攻取宕渠城,切断巴军退路。 三、由儿良亲率三千精通山地作战的“良军”,沿南路行军,专拣小路和偏僻径行军,快速直插华银山,一举夺取“一线天”,彻底断绝巴军撤回巴国的必经之路。 四、派出两路信使:一路北上通知相氏、瞫氏,做好巴军北上的拦截准备。另一路南下求见公子俱酒,请其率领“潇军”、“邦军”以及公子“中军”,堵截巴军南撤,实现战略大包围,彻底将巴军包了饺子。 卫鞅及三位将军分析,巴军南撤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巴国国都就在南方的江州,既然不能翻越华银山回到巴国,那么南下向国都靠拢,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