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个乖乖,这个效率也忒高了!</p>
要是换做自己,写这么厚一本估摸着得费上十年功夫。</p>
不过闭个关而已,又不是天上一日地上十年!</p>
顾南夕抿嘴轻笑,这当然不可能是自己写的,这是在薅系统的羊毛啊!</p>
崔三论接过书册,这重量属实是超过了自己的预计,险些没把书册掉落在地。</p>
他定睛看向封面,这上面写着赫然写着《五年科举三年模拟》。</p>
崔三论翻开第一页,上面就是书的目录,包含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各个级别的真题,甚至还有考官的解析!</p>
“不可能吧,怎么会有人费尽这么多心力去统计这个?”</p>
在每道真题后面,不仅有例题示范,还有考官的解析,更有顾南夕的心得。</p>
只是这心得委实叫人百般滋味在心头。</p>
因为它不是从学识本身出发,而是分析考官为何要出这道题,这道题应该从如何应该如何下手,全是技巧。</p>
“小南夕,你这都是些小道啊。”崔三论没好意思说,这不就是在走捷径吗?</p>
顾南夕:“别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他们缺的不是学识,而恰恰是技巧啊。”</p>
顾南夕原本以为考个秀才而已,只要熟读四书五经,那不是手拿把掐的事儿吗?</p>
直到翻了一遍系统提供的三五,这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p>
考不上秀才,真的不能怪苏玄明。</p>
在大周朝,科举每年举办一次,其中乡试一共要考五场,考试内容为四书一道文一道经文,一道五言六韵排律诗。</p>
假如考题内容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p>
顾南夕以为的考题是默写这首诗。</p>
实际上,乡试卷的考题是:某某某曾在诗里写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请以绿水之上才能养育白色天鹅为题,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论述地方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关系,字迹工整,论点清晰,文章语句需合辙押韵。</p>
所以这考题的难度属实是让顾南夕汗流浃背。</p>
尤其是京都人才济济,本就卷天卷地卷人间。旁的府的秀才若是换到京都来,都不一定能考得上。</p>
这就难怪苏玄明明明对四书五经的内容,已背的滚瓜烂熟,但一到考试时就麻爪。</p>
他分明缺的就是考试技巧!</p>
崔三论觉得这样不对:“若都是走捷径进入官场,实非治学之道。”</p>
顾南夕:“学会文武艺,卖货帝王家。但凡想要考科举的,都会想着博取功名,在官场上留有一立足之地,一展抱负!但若是连进入官场的门券都没有,谈何施展抱负?”</p>
“进入官场之后,还可以再学治学之道。但你学识学得再好,不进入官场,也是白费。”</p>
崔三论作为有官身的人,自然是明白,披上一层官衣是多么重要的事!</p>
天下学子千千万,最后能挤上这座独木桥的却只有区区上百人。</p>
“罢了,我是说不过你的。只是只有这一本书,该交给谁才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