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渡水涉河,河水淹过头顶,凶险,没有灾难。 唐太宗以前朝为鉴,几乎避开了表叔隋炀帝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坑。但是在高句丽这里,他仍然差点跌了一跤。 从地图上看,高句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为什么却连续让隋、唐两朝大军多次无功而返呢? 实际上,高句丽本身并不难攻克。 三国时代,曹操就曾率大军攻破高句丽。 公元598年,因高句丽不断骚扰边境,隋文帝忍无可忍,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爵位,并起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兵马未到,高元已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见状放过了他。 隋文帝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放弃北征呢? 因为这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之间远隔白山黑水,若劳师远征,虽然后勤补给困难,一鼓作气也能碾压过去。但打下来后,因为鞭长莫及,政令难达,固守和治理都是很大的麻烦,所以最后还是要还回去。 既然明明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隋唐两朝帝王为什么又要对它屡屡用兵呢?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磨死人的小妖精。 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小动作不断,逮着机会还要恶心一把,像高句丽这种反复无常的岛国作派,即使到现在,我们的国人依然感同身受。你说隋唐人身临其境,怎么受得了? 无论在隋初还是唐初,高句丽一直都是中国的属国,高句丽的王要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才算名正言顺。 比如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就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但一如隋初故事,高句丽一边做着属国,一边不安份地在辽东修建千里长城,并且还悄咪咪地与突厥结了盟。 行为有些不地道,但我们都能理解。毕竟高句丽国家再小,仍然拥有无可争议的独立自主权,再说一个弹丸小国,挖空心思为自己积攒一点本就不多的安全感,这无可厚非。 然而这小东西却有大野心。 公元643年,高句丽伙同百济国欺负唐朝的另一个附属国新罗,甚至还意图断绝新罗通向唐朝的参天可汗道。 这就有点过分了。唐太宗于是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战争,结果遭到拒绝。 唐太宗一看,哦豁,小兄弟不听话,那就打打小屁股吧。 公元645年,他以高句丽侵暴邻国新罗为由,率军御驾亲征。 其时,刑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已率水军自莱州渡海包抄平壤,而名将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亦已领六万步骑抵达幽州。 李积搞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明面上似乎要通过怀远镇,暗中却领军北上,出其不意突袭高句丽。与此同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及营州都督张俭相继到达。三军合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俘获百姓两万多人,得粮食十多万石。 随后,李积兵锋直抵辽东城(今辽阳市区),与李道宗再次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一千余级。 不日,唐太宗亲抵辽东前线,攻陷辽东城,杀敌一万余人,且俘虏一万多士兵、四万余百姓。 紧接着,唐军再下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并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外斩首两万余级,招降三万六千余人,另缴获战马五万余匹,牛五万多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唐军声威大震,高句丽境内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纷纷弃城而逃,以致数百里内无人烟。 然而冬天来了。辽东气候转寒,天地草枯水冻,再加上安市城坚城据险,唐军久攻不下。唐太宗当机立断,下令班师回朝。 这是唐太宗的英明伟大之处,善于审时度势,而不贪功冒进。 唐军客场作战,又面临气候寒冷、军粮不足、后勤补给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若一味挥军北上,将有化小胜为大败的凶险,甚至可能如隋炀帝北征一样遭遇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 唐太宗没有被眼前小胜冲昏头脑,冷静地判断形势,主动撤军,既有效保存了唐军的有生力量,也成功避免了将士因久攻不克而士气下降的风险。 从高句丽班师回京后,唐太宗生病了,皇太子李治代行政事。 唐太宗这一次得的病是痈疽,这是因常年征战劳累交加而引发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毒疮,回宫静养静养也就好了。不过比较麻烦的是,李氏皇族有一种家族性的遗传病,名叫风疾。包括李渊、李治以及李唐后世多位皇帝,或轻或重都患过这种风疾。李世民也未能幸免。 公元649年,李世民的风疾病情加重,他必须要为帝国的未来作准备了。在为太子李治安排的辅政大臣中,最重要的有一文一武两位,文官是长孙无忌,武将则是李积。 长孙无忌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首位,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唐太宗对他表示很放心。 对李积,他却还要考验考验。 唐太宗一直很欣赏李积。有一次,唐太宗在宴席上望着李积说:“朕准备托付太子,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你过去不负李密,现在会有负于朕吗?”李积闻言,流着泪咬破手指头,沾血起誓,随即畅饮以至醉倒。唐太宗亲手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 他并不怀疑李积对自己的忠心,然而却不太放心李治。李治为人过于仁厚,缺少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唐太宗担心他也许镇不住铁血名将李积。 于是他煞费苦心地为李治设计了一出戏:“李世积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什么意思? 李积才智过人,但他不是你的人,恐怕很难发自内心地臣服于你。我现在将他外放,如果他接到外放令之后立刻赴任,那么等我死后,你就将他调回担任尚书仆射,如果他犹豫不决,杀! 唐太宗不愧为千古明君。这出一石三鸟的帝王之术,试探、立威、树恩,杀伐果决,一气呵成。 李积也不愧为一代名将,接到出任叠州(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都督的调令后,“不至家而去”。他没有丝毫犹豫,连家都没回,直接打马出长安奔赴叠州。 同年,唐太宗逝世,与长孙皇后合葬于昭陵。陵寝之侧陪葬者,有房玄龄、魏徵、李靖、秦琼、尉迟敬德等千古名臣良将。 天下皆缟素。 逗留长安的几百名少数民族首领全部痛哭失声。他们有的剪去头发,有的划破面孔,有的割去耳朵,用鲜血和热泪表达对天可汗的无穷哀思。两位唐朝名将突厥王族阿史那社尔和铁勒族契苾何力甚至请求杀身殉葬。 这就是宾服四夷的唐太宗,真·千古一帝。 白居易云: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杜甫云: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盛哉,太宗之烈,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唐高宗李治即位,当月召李积入朝,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任同中书门下,拜尚书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