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p>
水井已经淘洗干净,却没有人来汲取井水,这不禁让人心生恻隐。井水已经可以汲取饮用了,希望圣明的君王发现,与臣民一起共享福泽。</p>
学问好,品德高,有才能,但是不为人知,怀才不遇,这样的人简直不要太多。</p>
我们看孔夫子,学究天人,名扬天下,是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榜样。他带着三千弟子周游列国,却屡屡不受见用。</p>
说句题外话。个人一直认为,才能是一种综合性素质。真正有才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一定会脱颖而出。</p>
凡是怀才不遇者,他的才能大多存在某种短板。比如眼界过高,性格过刚,脾气过躁,过于矜持等等。</p>
所以,当我们诸事不顺的时候,一边要审视客观环境,一边更要时时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p>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了,但其实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p>
如果我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坚决改正,事情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p>
比如孟浩然,他见到唐玄宗时,不怨妇一样献上“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p>
比如说柳永,他如果不故作潇洒地写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对唱”,搞不好就科举高中了。</p>
如果想被圣明的君王发现并赏识,就不必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我们得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锋芒放进口袋中,让它自然而然脱颖而出。</p>
如果做不到无所畏惧地争取,我们不如学道家,做知足常乐随心所欲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
元朝这口井,如今最大的脏东西是伯颜。如果真采纳他的建议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大姓,不知道要杀多少人。</p>
元惠宗肯定不愿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的屠夫,更何况他还对汉人和南人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p>
元文宗在位时,妥欢帖睦尔被流放到静江(今广西桂林)一年多。他寓居在大圆寺中,在秋江长老的指导下学习《论语》和《孝经》,练习书法。在静江一年多的日子,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p>
所以在元朝历代帝王中,元惠宗的汉学造诣排在前列,迄今有三首汉诗传世。朱元璋攻进大都后,曾遣使招降他。他作了七绝《答明主》回应:</p>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p>
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p>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p>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p>
寄居南方的少年妥欢帖睦尔活泼好动。他是当地的孩子王,经常带着几十个汉人小孩玩各种游戏。妥欢帖睦尔回到大都后,将当年那些书册文具收藏在一个小皮匣中,经常打开翻看。登基以后,为报答秋江长老的养育之恩,元惠宗大加封赏,将大圆寺改为万寿殿。</p>
基于以上原因,他不可能听从伯颜的建议,滥杀无辜汉人。</p>
伯颜的倒行逆施,使元朝更加动荡不安,各地纷纷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133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彭莹玉发动袁州(今江西宜春)起义,失败后开始传播白莲教。</p>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经过第一次起义失败,彭莹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他即将随着红巾军再次粉墨登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