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回信表示同意,只是增加了一个要求:留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海澄镇)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同意,和议于是再次搁置。</p>
此时,金门、厦门已被清军收复,明郑政权再也无力反攻。郑经意气消沉,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政务。他的岳父冯锡范趁机窃取权力。</p>
一年后,郑经和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联合刘国轩发动政变,拥立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p>
此时的台湾早已乱成一锅粥。</p>
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因为连年征战,更使王府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扩充军队抵御清军,延平王府不得不加强对台湾百姓的压榨,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五万郑军也早已军心涣散,士气低迷不振。</p>
焦头烂额的明郑政权再次向满清朝廷请求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p>
但是现在,轮到清廷不答应了。既然友好协商,商量不出一个结果,那就干脆用武力扫除阻力,让宝岛台湾重归大陆怀抱。</p>
福建总督姚启圣见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向康熙帝推荐了水师提督施琅。</p>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海洋风候和潮汐,而且精通阵法,善于水战。在以骑兵取胜的清军中,他是非常难得的海上战将。</p>
更重要的,他与郑氏家族有仇。</p>
施琅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年间曾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受郑成功的招揽加入抗清队伍。谁知两人个性不合,渐渐心生芥蒂。不久,施琅因擅杀部将,被郑成功认为有心谋反,于是将他的父亲和弟弟处斩。</p>
施琅则逃到大陆,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即使不被重用,穷到要依靠妻子当裁缝贴补家用也无怨无悔,一心覆灭郑氏报仇。</p>
受命回到厦门后,施琅废寝忘食,一面造船,一面练兵,只等攻击令下达,即挥师入海。</p>
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督率水军分四路进军。</p>
施琅亲率五十六只大型战船组成主攻部队,正面强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另由总兵陈蟒率领五十条战船,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统率另五十条战船组成西线,佯装登陆牵制西面守军。其余八十条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p>
满清水军只用一天时间扫清外围。经过三天充分休整后,只用九个小时攻克澎湖郑军,杀敌一万二,俘虏五千余人,缴获战船一百余艘。而清军仅阵亡不到三百人,负伤一千余人。</p>
一战而定台湾,郑克塽再无战意,率群臣投降。</p>
施琅率舟师抵达台湾受降。他主动到郑成功庙祭祀,高度评价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祭祀完成后,施琅热泪纵横,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的广阔胸襟。</p>
班师回朝后,施琅上疏力主在台湾设府县,屯兵戍守。</p>
康熙帝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又分别在台湾和澎湖驻军留守。</p>
此举不仅有利促进了中国的和平统一,也促进了大陆与台湾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p>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20)跟着姓名学国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