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况一如所料,袁军至今陆续完成了既定目标,在陆续破了桐柏山的外围山城后,现在连太平峰山脚下的砦壁也丢了,如今只要攻上太平峰,万事皆就。 但出人意料的是,袁绍却主动让人上山,要和黄巾军进行谈判。 实际上,之所以如此全是黄巾军在之前一战中打出了价值,让袁绍看到了黄巾军的血性和韧性。 他明白再这样打下去,袁军就是打下太平峰,自己也必然是损失惨重的。他不会忘记,自己此战真正的战略是什么,那就是潜渡义阳三关。 而一旦度过义阳三关进入荆襄平原腹地,那必然就和捅了马蜂窝一样,到时候刘表势必会不惜一切代价猛攻袁军。 如果在征剿黄巾军的过程中,损失过大,袁绍横入荆州的计划可能就要靠破了。 所以,袁绍让军中的一个谒者,带着他的书信入山。 在信里,袁绍给刘辟提了三个条件。 其一,黄巾军放弃桐柏山、大别山,全面进入汝南编户。其二,黄巾军将被编为屯户,负责耕作。其三,黄巾军全面接受豫州之管理,由豫州任命各地教守。 可以说这三条下来,袁绍给刘辟的不是所谓的和平条约,而是让其全面投降。 但刘辟同意了,他不顾教内的一众核心劝阻,到底还是投降了。 刘辟愿意投降的理由有很多,什么不愿意再徒增伤亡,什么大势已去,什么东面的青州教众在投降后就过得不错。 等等理由俱在,但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谒者私下和刘辟许诺,其主袁绍愿意保证刘辟的一众财富,并将为其表为中郎将。 于是,为了权势和财富,刘辟背叛了那些战死在山脚下的同道。这一刻,龚都、吴霸的死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而当刘辟同意投降后,紧接着太平山就发生了混乱。 大量且与袁氏有血仇的黄巾残党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于是火烧太平山,趁着大乱,向着西面南阳方向撤退。 而已经无力约束众教徒的刘辟,赶紧让山下的袁军入山,让其弹压。但当大火将山上的庐舍、坊市都烧毁一空的时候,也没见到袁军有一兵一卒上来。 显然,袁军不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就这样,在冲天的黑烟中,刘辟带着剩余的党徒下山,向袁军大营正式投降。 因缘际会而腾飞的事业,最后还是因为运去而砸在了地上。说到底,刘辟不过就是一个中人之才罢了。 此战,袁绍括黄巾兵三万,山寮众十余万,势力大震。 而当各方都以为袁绍要罢兵休整的时候,其人却已经剑指三关。 …… 京都,白马寺外。 刚刚从白马寺出来的刘备,此刻内心凄惶无措,只因为他刚刚在寺内见了一个人。 京都的白马寺自然不用多介绍,它可谓大汉天下扮成商队,潜行到京都。难道这些于阗人傻吗?不是,恰恰是他们够狡猾。 他们打一开始就没有指望汉家靠什么行政命令就能让拘弥国除,他们非常清楚,离着他们最近的凉州,现在可以说遍地是战争,各家势力层出不穷。 这种形势下,汉人根本对西域鞭长莫及。而这就滋生出了于阗人的野心,他们打算直接吞并拘弥,更甚是整个西域。 这西域主,匈奴人做得,汉人做得,我于阗人就做不得? 于是,他们效法汉人的智慧,远交近攻,先从京都这里获得出兵大义,然后直接吞并拘弥。而在他们想法里,京都的天子当然是不会介意给自己弟弟找茬的。 而最后的结果也不出他们所料,在盛宴前的觐见中,刘辩压根就不在乎一个听都没听过的国家,他只是淡淡的说道: “朕是讲道理的,既然这事是你们受了委屈,那就按你们说的办。” 这些于阗人大喜,就在称赞刘辩是真正的万王之王,能主持世间的正义。 但很意外的是,小皇帝并不在意这些吹捧,却对人群中那个黝黑的僧侣表达了好奇,于是问道: “这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