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可能让周边国家对我朝产生恐惧和误解;对内,也可能让民众对朝廷的仁德产生质疑。”</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王阁老说话时,眉头微皱,一脸凝重,语气中充满了担忧。</p>
贾瑀急切地说道:“王大人,您所虑虽有道理,但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叛国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以儆效尤。</p>
若因顾虑过多而放过他们,日后如何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这些汉奸,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忘记了民族的大义,为侵略者充当走狗,对自己的同胞举起屠刀。</p>
他们的存在,是对国家尊严的践踏,是对民族精神的亵渎!” 贾瑀说到激动处,双手挥舞,慷慨激昂。</p>
一位年轻的御史站出来,神色紧张,额头上布满汗珠,说道:“贾大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制造更多的杀戮。您的杀俘行为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多的战乱。”</p>
贾瑀大声说道:“这位御史大人,您未曾亲临战场,不知倭寇和假倭的残忍。他们杀害无辜百姓,掠夺财物,无恶不作。对这样的人仁慈,就是对百姓的残忍!</p>
这些汉奸,背离了国家和民族的怀抱,成为敌人的帮凶,他们的所作所为,哪还有一丝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p>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p>
凌国昌再次发言,脸色涨得通红,声音尖锐刺耳,喊道:“陛下,贾瑀此举无疑是破坏了我朝的声誉,让他国认为我们是好战嗜杀之邦。”</p>
贾瑀毫不退缩,义愤填膺,挺胸昂首,义正言辞地说道:“凌大人,若因惧怕声誉受损而对叛国者宽容,那才是真正的损害国家尊严!</p>
只有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坚决和果断,才能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p>
对于这些汉奸,我们若姑息纵容,如何对得起那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英烈?如何向深受其害的百姓交代?”</p>
支持贾瑀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赵又腾将军说道:“陛下,战场之上,生死瞬间。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士兵的残忍。贾大人杀俘是为了稳定战局,确保不再有变数。” 赵将军说话时,神情坚定,目光炯炯,一身正气。</p>
反对的大臣纷纷指责贾瑀冲动鲁莽,不顾大局,一个个面红耳赤,气急败坏;支持的则强调形势紧迫,不得不为,神情坚定,毫不退让。</p>
贾瑀面对众人的指责,情绪激动,慷慨激昂道:“陛下,臣一心为国,只为保境安民。若因杀俘而获罪,臣无怨无悔,但求陛下明察!这些汉奸,是民族的耻辱,是国家的毒瘤,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国风!” 贾瑀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目光中满是忠诚与坚定。</p>
永正皇帝一直沉默不语,此时终于开口:“众爱卿所言皆有其理。贾瑀抗倭有功,但杀俘之事确实有待商榷。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决断。” 皇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面容显得凝重而严肃。</p>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p>
皇帝思考片刻后说道:“贾瑀,你的忠心朕明白,但杀俘之举确有不妥。然念在你抗倭艰辛,功大于过,此次不予追究。但日后行事,当更加谨慎,权衡利弊,以保我朝长治久安。”</p>
贾瑀跪地谢恩:“谢陛下圣裁,臣定当铭记教诲。”</p>
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方才落下帷幕。</p>
朝会后,永正皇帝留下了贾瑀。皇帝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说道:“朕是欣赏你的,那些倭寇死有余辜,不过在朝堂之上,朕也得照顾众人悠悠之口。”</p>
顿一顿,永正又说道:“当然朕也不能亏待朕的爱卿。你侯府旁边原是义忠亲王旧邸,已经封存多年。如今听说你家中人口众多,把这次宅院赏给你。一应修缮费用由内帑划出。” 皇帝边说边轻轻拍了拍贾瑀的肩膀。</p>
贾瑀连忙推辞道:“陛下,臣不敢接受,那样臣的家院就逾制了。” 贾瑀诚惶诚恐,连忙跪地,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p>
永正皇帝笑道:“逾制与否是皇家说了算,那个就算你的别院吧。爱卿如此大功,朕只是付出个宅子,说起来朕占便宜了。”</p>
见皇帝这样说,贾瑀不再推辞,跪地谢恩。</p>
喜欢红楼之万人之上请大家收藏:()红楼之万人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