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马周的说法,家族流传下来的《马服君兵书》,是赵括早就写好的,至于长平之战的大部分内情,是赵括的一个贴身卫士,从长平战场逃跑回家以后,亲口述说的。</p>
还要一小部分,是家族的一些人,通过调查以后推测出来的,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下来。</p>
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马谡还是有些存疑的。所以,马谡顾不得翻看兵书,而是先查阅了《战国策》中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一一印证以后,不由他不信!</p>
因为书中对长平大战的记载,虽然没有大战的具体情况,除了对赵括的评价以外,其余所有的佐证,都支持家族对长平之战的记载。</p>
战争的具体情形虽然记载不祥,但战后的形势,双方的伤亡,都支持赵括指挥的长平大战,和白起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不是一战击溃的“纸上谈兵”。</p>
本来,马谡对赵括整理的兵法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现在听了父亲马周的述说,加上自己的印证,对赵括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由拿起兵法翻看。</p>
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句话是:“兵贵其勇,将贵其谋。运筹帷幄之良将,英勇向前之精兵,奖罚分明之定制,乃鼎之三足也,缺一不可。”</p>
马谡稍微一思索,就明白了赵括为什么被称为“纸上谈兵”!他在兵法中,特别重视将领的智谋,过分强调士兵的勇猛!</p>
这种想法原本没有错,但在那个时代则不行,也可以说他的兵法,超越了那个时代!</p>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杀伤性武器对抗勇将,他就只能用勇将来对抗,因此,勇将在冷兵器时代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p>
没有勇猛的将领以身作则,带头冲锋,要求士兵们勇猛,就成了笑话!没有人愿意送死,就算是卑微的奴隶也不行!</p>
兵书并不很长,分为三篇:</p>
第一篇主要论述“将乃兵魂。”</p>
第二篇论述的是“兵乃将胆。”</p>
第三篇论述“制必先定。”认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p>
这些兵法的论述非常详细,对马谡的启发很大。</p>
马谡可不想成为纸上谈兵的主角,而他的身体条件,也不可能成为猛将,因此,他也只能借用赵括的方法,找几个武功高强的卫士,在战场上才能有所保证。</p>
他们马家,可没有以前马服君家族的底蕴,马谡从小连一个陪练都没有,现在要想自己重新培养,不但暂时没有合适的苗子,似乎时间上也来不及。</p>
现今正逢乱世,武艺高强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从军,都是选择自己的明主,以马谡现在那点读书挣来的名望,是很难吸引真正的勇士来投的,这寻找卫士的事情,让他非常为难。</p>
喜欢马谡别传请大家收藏:(20)马谡别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