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桓温之邀任其司马,谢安早知桓温野心,此举乃是另有目的。</p>
因为两年前(358年),先是豫州刺史谢奕(谢安长兄)病逝,谢万(谢安弟弟)升任豫州刺史。次年(359年),谢万与郗昙(郗愔之弟)兵分两路北伐燕国,谢万率军入涡颍准备支援洛阳,郗昙因病退回彭城,谢万却误以为郗昙是因燕军兵强而退,于是仓促下令撤退,导致士卒自行溃败,许昌、颍川、谯郡、沛郡等郡县也相继陷落,单骑狼狈逃还的谢万被废为庶人。</p>
对于王、谢这些高门,司马氏皇族是既利用又防备,碰上谢万大败这事,正好顺势削弱。谢氏的权势因此受到严重威胁,已近四十岁的谢安自然没法再优哉游哉的高卧东山,他入桓温帐下其实是胁迫朝廷重用谢氏。整日谈论桓温得意功绩,吹捧的桓温心花怒放,实际上却是各种出工不出力,一梳头就是小半日这种把戏玩的贼溜。桓温出于野心,当然希望争取到谢氏的支持,当局者迷的他光顾着拉拢谢安,却忽略了被利用的可能。</p>
晋兴宁元年(363年)桓温进位大司马,以王坦之为长史、郗超为参军、王珣(王导之孙)为主簿(时年十四岁),谢玄(谢奕之子)此前与王珣同时被辟为桓温掾属,之后转任桓豁麾下,而郗超与谢安、谢玄叔侄关系恶劣,相互深恨之。</p>
王、谢这种顶级门阀,真要铁了心投靠桓温,郗超也就可以靠边站了,好不容易被桓温重用,自然护食一样生怕地位被取代。晋升平五年(361年)桓温再次准备北伐,谢安借着谢万病逝以奔丧为名离开桓温,朝廷很快就任他为吴兴太守,之后就进位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令谢氏重回到权力中心。</p>
直到晋太和四年(369年)出兵,数年时间里桓温多次准备北伐,都遭到来自建康的阻挠,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完没了的内耗。</p>
这就便宜了释道安所暗中效力的秦国,连发现端倪的习凿齿都故作不知,反而为其与谢安接通关系。因为此时的桓温已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又驻兵姑孰,建康近在咫尺。经过郗超伪造书信之举后,京口的流民帅军队也被桓温纳入麾下,和姑孰一东一西对建康施压。这时候要是再拒绝桓温的北伐之请,不怕他直接引军进逼建康吗?毕竟桓温早干过这种事,只能答应让他出兵。</p>
此前,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356年),虽然不久便撤兵南回,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也再次失陷,但他个人的威望却得到提升。而且桓温之所以没能保有北伐成果,并非军队战力不济,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担心长期出兵在外,朝中反对势力趁机发难。</p>
燕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谈不上稳固,桓温的用兵风格又很谨慎,第三次北伐看起来胜算极高,这恰恰是建康朝廷中大部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释道安在向建康传递北方态势的同时,也不断从希望桓温北伐失败的东晋众臣那里获得情报,他们以为这些情报会流向邺城,却没想到是去往长安。</p>
喜欢雍凉风云请大家收藏:()雍凉风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