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的敌人陷入衰弱的时候,决不能给予任何的喘息之机,必行奋起余勇追穷寇,要不然难以分出胜负不提,等敌人缓过气来倒霉的一定是自己。</p>
楼令明白晋国很难屡次攻进楚国本土,尤其是下一次楚国会做充足准备的条件之下,自然想着逼迫楚军主动北上。</p>
无论是晋军要攻入楚国本土,或是楚军要攻入晋国本土,双方都需要跨过至少一个国家。</p>
郑国的疆域面积不算太大,平面地图看去跨度至少九百里,真正走起来绝对不会少于一千五百里的路程。</p>
晋国想要攻打楚国本土会容易一些,大军借道“孟津”来到大河南岸即可。</p>
楚国想要攻打晋国本土会困难很多,他们走周王室地盘会引得周天子向诸侯求救,走其余河段需要展开渡河作业。</p>
其中的一个关键是,郑国倒向哪一边就会增加另一边的难度。这个也是晋国和楚国一直为难郑国的原因之一。</p>
说来说去,晋国已经连续两次给予楚国沉重的打击,明确知道楚国难以正面交锋,多么愚蠢才不进入楚国实施打击?</p>
只要晋军进入楚国本土,无论楚国有没有集结大军交战,受损最为严重的一方一定是楚国。</p>
那种受损不会仅限于物理层面,政治以及精神领域一样不可避免,乃至于后两者的损失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p>
举个例子就能够知道了。</p>
明末时期的大明无论再怎么虚弱,总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吧?无非就是内忧外患加身,各个群体对老朱家不再抱有信心,统治不亡也该亡了。</p>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散了必定让队伍变得不好带。</p>
楚国要是无法有效抵挡住晋军的入侵,再庞大的疆域面积,有多少人口或资源,势必就会变得人心涣散,不是得到一个亡国的下场,便是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格局。</p>
当然了,晋国劳师远征的风险很大,过程中的耗费不会小。</p>
只不过,晋国想要解决楚国这个麻烦的对手,近阶段确确实实是最好的机会。</p>
“不是我在执政,只能通过说服郤氏来决定国策。郤锜不难说服,他坐在中军将的位置上,愿意从国家的角度权衡利弊。荀氏和范氏才是继续打击楚国的最大障碍。”楼令看着远处中行偃的侧脸,心里有了一些决定。</p>
他们已经离开周王室的地盘,将要途经单国回到本土。</p>
楼令预测楚国主动出击的概率更大,并且极有可能是殊死一搏的姿态。</p>
现实太现实,一切只因为楚国再不做点什么,晋国的士气更高,列国更加不敢违逆晋国,楚国想要翻盘就太难了。</p>
现阶段的晋国越大越强,随着晋国展现出绝对强大的一面,不使用战争获取,一样可以敲诈诸侯。</p>
而因为诸侯知道晋国很强大,他们只能接受来自晋国的敲诈,不是惹来晋军实施讨伐。</p>
晋人的蛮横早就被天下人所见识到,他们不是不想反抗,只是无法反抗而已。</p>
晋国在与楚国交锋阶段都有余力对付其他国家。</p>
现在,楚国眼见着将要倒下,诸侯哪来的胆子与晋国对抗呢?</p>
这些事情绝不可能只有楼令想得到,楚国一直不缺人才,一定会有楚人想到并向楚君审进言。</p>
所以,楼令判断明年楚国必然会有大动作,只是不好断定动作究竟会有多大。</p>
有了那样的猜测,楼令需要转头捋一捋晋国内部当前的形势。</p>
范氏的重心在东部和东北部,他们想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狄人这个隐患,自然而然不太愿意家族的力量被分散。</p>
去年和今年,范氏连续两年对鲜虞展开打击,碍于那边地形复杂的关系,取得的实际成绩比较有限。</p>
目前,鲜虞成了各支狄人的领袖,他们龟缩到山林之中跟前去作战的范氏私军玩捉迷藏,只要不展开决战的话,捉迷藏的游戏能够玩很久。</p>
至于鲜虞带着一众狄人跟范氏决战?想来鲜虞首领的脑子不会坏到这种程度,会选的就是继续拖,拖到范氏先受不了,冲突缓和下去。</p>
因此,范氏究竟要与以鲜虞为首的狄人纠缠多久,没有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p>
荀氏倒是没有对谁进行军事行动,他们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收缩。</p>
楼令其实理解中行偃想要消停的心态,荀氏内部出了问题,一个不好可能造成分裂,一定会让中行偃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p>
荀氏会造成现如今这般,首先是中行偃玩得太骚,既是大宗之主也是小宗之主,拿大宗和其余小宗的资源在经营中行氏。</p>
如果不是有被架空的风险,本身就是大宗之主,有必要再成为小宗之主吗?</p>
可是,中行偃能够从大宗和其余小宗吸血去经营中行氏,看着不像是要被架空的样子。</p>
这就让人很难搞懂中行偃究竟为什么要那样做了。</p>
范氏与荀氏因为各自的事情,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或需要,哪怕明知道楚国是大敌,或是可以趁机会解决楚国这个大敌,一样会因为自身需要放弃或搪塞。</p>
</p>
楼令无法解决范氏或荀氏的麻烦,想用说服的方式让范氏或荀氏将重心放在继续打击楚国上面,别说难度之类的什么,很明白讲就是无法说服。</p>
“实在万不得已,只能让郤氏去压住范氏和荀氏,强逼他们拿出主力继续打击楚国。”楼令认为真的这样做会糟糕透顶,属于没到万不得已不可为之。</p>
楼令有把握让郤氏去那样做,除了摸透郤锜和郤至的性格之外,跟郤锜愿意履行中军将的职责关系最大。</p>
那算不是算是一种利用?</p>
哪怕是为了晋国除去最大的敌人楚国,一样是一种利用,差别就是显得高尚一些。</p>
做那样的事情不是全然没有风险,只是楼令认为值得而已。</p>
这样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楼令算是最爱国的那个卿大夫了吧?</p>
二十天之后,一众人来到“新田”郊外。</p>
“这一次收获不小。”郤锜一脸的满意。</p>
其余卿大夫自然也是感到满意。</p>
他们受到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连战俘带楚国黎庶一共抓了将近五万,其余物资更是多不胜数。</p>
不算战利品的部分,郑国和宋国、卫国都给几位卿大夫送了重礼。这是属于不用分润给晋君周的那一部分。</p>
“楼氏仍然选女人?”郤至问道。</p>
有战利品肯定就要分配,卿大夫可以挑挑拣拣,前提是没有其他卿大夫反对;其余人?他们有得分,得到的分润公正就该偷笑,哪来的资格做出选择。</p>
楼令颔首说道:“是啊,家族太缺女人。几位要是不反对,属于我人员分配的那一部分,我全要女人。”</p>
这个根本没有人会跟楼氏抢。</p>
郤氏和荀氏甚至很愿意楼氏选择女人,留下更多的男性,好充实他们的劳动力。</p>
“缺女人缺到这份上,你们很奇怪。”郤至是真的觉得奇怪。</p>
他们的家族男女比例怎么样?可能作为一家之主压根没有去进行过关注。</p>
因为男女比例差距太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只要没有相关的例子可以借鉴,问题没有爆发出来之前,当权者由于无知或不在乎,真的不会去重视。</p>
有权有势不可能缺了女人,周边的环境还就是那样,太容易忽略到其它。</p>
说得难听一些,只要是作为权贵,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他们在乎个什么?</p>
楼令一直增加家族的女性人口,不是因为楼氏缺了女人引发各种矛盾,单纯就是想要孕育出更多的人口。</p>
因为男女比例而出现各种问题?封建时代没有这种潮流。</p>
在封建时代,普通人发声的机会,仅限在动荡时期,其余时期安心当牛马就是了。</p>
而动荡时期进行发声,用的是起义、起事、造反这种手段,让朝廷知道某个矛盾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p>
“其余战利品,主要倾向于粮食,对吧?”郤至问道。</p>
楼令没有觉得什么不好意思,点头说道:“正是。”</p>
他们从南方带回的粮食不算多。</p>
带那么多粮食做什么?不如带回价值更高的战利品。</p>
楼氏会在战利品中选择粮食,其余的战利品也会尽力换成粮食。</p>
倒不是楼氏缺粮缺到窘迫的份上。</p>
随着太原盆地被开发出来,再加上其他封地的产出,楼氏每一年的产出已经可以自产自足。</p>
粮食够吃只是一个基础,还要能够有多余的粮食用来储备,好在收成不好的时候拿出来应急,甚至是让楼令做其它的安排。</p>
简单来说就是,楼令认为手里掌握的粮食越多越好,什么时候粮食多到放着发霉,算是取得了一个天大的成就。</p>
几位卿大夫坐地分金,划分好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留出给晋君周的四成。</p>
随后,要不要对自己的封臣进行赏赐,完全是看他们愿不愿意,并非一定要做。</p>
集结起来的将士,他们本身就是使用纳赋代替交税,等于是进行等价上的交换。</p>
这样一来,获得最多的卿大夫不再赏赐,哪里会有什么毛病。</p>
卿大夫出动最多的军队,每征召一人入伍,其实就是一个家庭收不上来税,真不是只有获得而没有付出。</p>
尤其是,一旦没有缴获,军队的服役延期,征召军队的人还要担负后勤供应。</p>
从这里能够看出什么?起码在春秋时代,没有谁占了绝对的便宜。</p>
硬要说有什么区别,只能说是手里掌握的资源多寡,有更多的筹码就可以创造出更大的利益,同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p>
到了只有付出义务,很难取得等价回报的时代?多少年的时间过去,发生城头更换大王旗,一再进行轮回,讲事实就是不奇怪。</p>
卿大夫的做法一致,给予某些人应得的那一部分,多余的赏赐则是没有。</p>
上面提到了责任与义务,不能将卿大夫的行为简单视为吝啬,他们更加害怕的事情是成为惯例,再惯得封臣贪得无厌。</p>
历史上有太多相关的例子。</p>